紅樹林是香港以至珠江河口一帶的重要生態系統,其複雜結構於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機場管理局成立的改善海洋生態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團隊,進行全球首創結合「攝影測量」和 3D 打印技術的方法,研究紅樹林對幼小魚類棲息的生態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業教授表示,過往研究紅樹林的實地考察,需要花上許多人力物力,時間長但成效低:「紅樹林多處於偏僻位置,較難進入,更難以進行實驗,尤其研究需要攜帶比較大型的儀器便有一定困難。此外,珠江口紅樹林生境破碎化越來越嚴重,大型捕食者數量也越來越少,令這個區域內天然的捕食行為越來越零星罕見。我們常常需要碰運氣,才會遇到我們想研究的魚,剛巧就在那棵樹附近出現,但其實這個機會很小。所以,用傳統的實地考察方式來進行這項研究既困難,成本效益又低。」
除了實地考察,以往亦有多項研究將紅樹林的樹根砍伐下來,搬回研究中心研究,但這會對樹木造成永久傷害。亦有研究利用膠喉、鐵通、木條等模仿紅樹林的結構,但李教授認為這研究方法較為粗疏,得出的結果難以解釋魚類在野外的動態。
中大研究團隊於是首創結合「攝影測量」和 3D 打印技術的研究方法,解決研究紅樹林時遇到的種種困難。研究人員選取分別來自汀角、荔枝窩及水口六棵不同結構複雜程度和密度的紅樹,實地為紅樹拍攝逾 3000 張照片,然後利用電腦軟件重組 3D 紅樹數碼模型,再透過 3D 打印技術複製共三個一比一 3D 紅樹實體模型,設置在研究中心實驗池,模仿紅樹林生境。
團隊在實驗池放置紅𩵼作為捕獵者,及幼小的玻璃魚與烏頭作為獵物,利用水底攝錄機拍攝魚類的活動,並進行多次捕獵實驗,研究魚類獵食行為和存活率與紅樹提供的生境複雜性的關係。
「攝影測量及 3D 打印技術使我們能夠在一個仿真、可控的環境下研究紅樹林魚類的生態。3D 模型把這紅樹林從野外經過一個仿真度高達 95% 的模型轉移到實驗池裡,以便我們仔細觀察紅樹林結構對捕獵關係作用的同時,可以根據實驗需要調整如魚類品種,生境複雜性和水位等重要因素。」
為期 30 個月的研究,總結是即使小型紅樹林也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另外,紅樹的結構愈複雜,幼小魚類的存活率通常亦會愈高。研究人員從片段觀察到紅樹結構會阻礙捕獵者獵食,幼小魚類可利用結構藏身躲避。當水位較低,幼小魚類可單獨利用樹根結構避開捕獵者,所以牠們一般較為分散。但當水位上升至遠離樹根結構,幼小魚類會改為群集和急速游動以增加存活率。然而,紅樹結構未必只有利幼小魚類,研究人員亦觀察到捕獵者會利用紅樹的結構埋伏進行突襲。這些都是以往靠傳統實地考察難以觀察得到的情境。
改善海洋生態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譚鳳儀教授表示︰「項目利用創新科技研究紅樹林生態價值,而紅樹林於海洋生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管理委員會支持此項目。」
譚教授亦滿意項目結果︰「研究實驗片段能簡單地展示紅樹林與魚類的共生關係,有助促進日後的教育及保育工作。項目提倡的嶄新研究方法亦有助其他科學家進行更多與紅樹林相關的研究,深入探究紅樹林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從而訂立相應的紅樹林管理措施。」
機管局可持續發展總經理李仲騰指︰「項目成果增進了業界,無論是學者、環保團體、持分者等在研究技術層面的交流,同時提供有用資訊讓業界深入探討相關的保育策略。」
改善海洋生態基金自成立以來已向 25 個項目合共資助約 3,000 萬港元,未來基金亦會繼續接受申請,旨在提升香港西面水域及更遠的珠江河口的海洋環境以惠及海洋生態。
請到以下連結下載短片:
https://corpvideo.hkairport.com/downloadmedia/index/download/flavorid/1_10kavn8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