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同業承諾在2020年年底前,將機場的整體碳強度從2015年的水平再降低10%。
在全球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中,航空業的排放量約佔2%1,而機場營運僅佔其中不足2-3%2。為致力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機場管理局已為整個香港國際機場制定減碳策略,藉以提高能源效益,並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附註1:資料來源:《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
附註2:資料來源:國際機場協會歐洲分會及WSP 的《機場碳排放認可計劃2017-2018年度報告》(Airport Carbon Accreditation Annual Report 2017-2018)
自2008年以來,「香港國際機場減碳計劃」提供一個平台,讓我們與業務夥伴合作量度、緩減及報告碳排放量。
「香港國際機場減碳計劃」取得成功及理想的成績歸因於「4P」法,即承諾(pledge)、平台(platform)、合作(partnership)及績效(performance)。
查看更多2008年,機場管理局與40家業務夥伴共同承諾,到2015年將整個機場的碳強度從2008年的基準水平降低25%。
2016年,機管局與53家業務夥伴作出第二項機場減碳承諾,到2020年將整個機場的碳強度進一步從2015年的水平再減少10%。這項承諾獲得香港特區政府、機管局高級管理層、業務夥伴及非政府環保組織全力支持,彰顯整個機場社區致力進一步減少香港國際機場的碳排放。
機管局開發了一個網上報告平台—碳審計系統,以計算及監察整個機場的碳排放量。參與計劃的業務夥伴可免費使用這個系統,透過一個統一的平台計算及分析其減碳表現。
機管局透過以下途徑,發揮為業務夥伴提供支援的重要作用:
儘管客、貨運量於2008年至2015年間大幅增長,香港國際機場仍能顯著地加快減碳速度。2015年,機場的碳強度已從2008年的基準水平減少25.6%。
在機管局積極推動下,參與「香港國際機場減碳計劃」的業務夥伴數目增至2017年的54家,提高了機場社區整體的碳管理意識。於2017年年底,機場的碳強度進一步減少5.7%,正朝著於2020年把碳強度從2015年的水平降低10%的目標邁進 。
隱藏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大樓採用熱能效益設計,透過現代化的玻璃幕牆及建築物外殼,有效反射熱量以降低空調系統的負荷。大樓頂部朝北的天窗在日間讓更多天然光照進大樓,同時可減少陽光直射建築物所產生的熱力。當陽光充沛,光線感應器會自動調低室內燈光的亮度。一號客運大樓的偌大室內空間採用創新的空調系統,將冷凍範圍限於離地三米,而三米以上的空間則保持環境溫度。
T1中場客運廊的設計非常注重環保,並榮獲綠建環評(BEAM Plus)金級(新建建築)評級。客運大樓採納了35項環保措施,涵蓋材料、能源及用水,以至高效能的施工方法等。
香港國際機場每天24小時運作。在這個晝夜不息的交通樞紐,單是照亮各項設施便需要超過13萬件不同類型的特殊照明設備,佔機場總能源消耗約10%。2009年,機管局展開一個項目,將十萬個傳統照明裝置更換為較環保的發光二極管燈,成為香港最大型的同類項目。
發光二極管燈的耗電量低於傳統照明裝置,有助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降低能源成本。這項計劃於2015年完成,每年可節省約1 820萬度電力,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 500公噸。
隨着上述發光二極管燈的使用年期告終,機管局將於2020年年底前換上更高效能的型號。
2016年11月,機管局根據ISO 50001國際標準制定了能源政策,作為能源管理基礎,並彰顯我們致力提高能源績效。請按此查看能源政策。
2017年2月,機管局為一號客運大樓取得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系統認證,當中訂立有關制定、執行、維持及改善能源管理系統的具體要求。
為達致營運全球能源效益最高的國際機場這個目標,機管局將擴大能源管理範圍,涵蓋其他客運大樓、辦公室大樓及停機坪。
國際機場協會歐洲分會於2009年6月首次推出「機場碳排放認可計劃」,成為唯一獲機構認可的機場碳管理認證標準。這項計劃獨立評估各機場的工作,並設有四個漸進的認證級別,分別是「計算」、「減少」、「優化」及「碳中和」。
要達到「優化」(即第三級別),機場必須證明已進行計算及減少碳排放的工作,並鼓勵持份者如航空公司、膳食供應商及地勤服務公司等參與減少碳排放。機管局的「機場減碳計劃」使香港國際機場在2013年成為亞太區首個獲得機場碳排放認可計劃第三級「優化」認證的機場,並於2016年成為亞太區首個機場成功再獲三年期認證。2019年3月,香港國際機場再次獲得第三級「優化」認證。這是機場第二次獲得三年期認證。
機管局的「香港國際機場減碳計劃」獲得本港及海外多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獎項,包括